从1994至今,山东无名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各项经济指标平均每年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1998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多元,利税7100多万元,连续5年保持了邹城市第一利税大户的地位,成为拥有总资产3亿元,年生产能力30万吨的国家大型啤酒企业。回想起5年来无名啤酒的跳跃式发展,无名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宋长友感触颇深,他概括了一句话: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在无名啤酒担任了十几年的“一把手”宋长友,深感“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无名啤酒从1989年实行承包经营,推行干部聘任制,1994年4月,成为省政府批准的规范的股份制企业,1996年初,又成为全市首批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公司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领导体制,实行了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进一步摆正了“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公司党政工团各司其职,不管分工干什么,始终围绕搞活生产经营这一目标,形成责权分明、相互促进、统一高效的运行机制。同时实行竞争聘任制,建立新型劳动关系。宋长友把这方面的改革称为制度创新,这是进行产品创新和经营创新的基础,因为有了相应的制度,形成了良好的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行其它方面的创新,才会如鱼得水。
产品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原来无名只生产一种12度的普通啤酒,很难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企业亏损在所难免。1993年6月,无名啤酒通过有关部门聘请了具有40多年啤酒酿造和管理经验的德国专家亨宁作为新产品开发的顾问,当年8月份就开发出畅销的无名干啤酒。他们和亨宁先生的良好合作一直保持到现在,相继开发出8.8度全麦芽啤酒、12度无名比尔森啤酒和红啤酒等新产品,使无名啤酒形成了系列产品,填补了市场空白,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谈起亨宁先生对于产品创新的作用,宋长友说,让亨宁参与年度分红、参与重大决策、参与各项重要活动等良好的机制使这位德国专家真的成了“无名人”,为此他还获得了山东省省长颁发的“齐鲁友谊奖”。
营销方面的创新的确是市场逼出来的。宋长友说:“1996年无名啤酒的产量是7万多吨,1997年技术改造后,一下子生产了12万多吨,这是对我们的一次考验,我们自己也这样认为,但我们心中有数:这个产量的啤酒一定能卖出去,因为我们一直在做‘市场储备’这个销售基础工作。”说起市场储备,宋长友更是滔滔不绝,他认为,与老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本身就是在做市场储备的工作,对于山东省,除山东半岛外,坚持每个县发展一家大户、重点户,力争每个县都有无名啤酒销售,这是无名啤酒市场的第一梯队;第二梯队是安徽、江苏市场,主要是连片发展,扩大产品的覆盖面,当年的第二梯队目前已经和第一梯队共同担负起生产规模扩大以后的销售任务,正在培育的北京、河北、河南、内蒙古等地市场,作为产量再一次扩大后的第三梯队,正在不断扩大。宋长友总经理说,“只有形成层次性的销售网络,才能把握住市场的主动权,我们正在组织建设全国性的营销网络,这个市场储备做好了,新增产的啤酒自然有了去处。”在具体的营销方式上,宋长友又有创新,他恰到好处地利用了“借船出海”的办法,针对某一地区,他积极与当地知名企业合作,由这个企业作为某一地区的独家经销商,啤酒名称可以联合命名,由无名啤酒生产专供这一地区销售的产品,这样既丰富了无名啤酒的产品种类,又利用其他公司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销售量。如无名啤酒与河北承德四海公司合作经销的“无名四海啤酒”就属此类,双方都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创新中,只有一种东西是稳定的,那就是产品质量。”宋长友坚决地说。无名啤酒坚持一是质量(产品质量),二是质量(工作质量),三还是质量(服务质量)的经营战略,这是产品在市场上的立足之本。稳定之中有创新,创新之中有稳定,宋长友轻松道出了企业不败的经营之道,回首无名的跳跃式发展之路,这方面给人的体会更深。